Thursday, 30 March 2017
振动的资料
振动(英语:vibration),指一个物体相对于静止参照物或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往复运动。一般来说振动的基础是一个系统在两个能量形式间的能量转换,振动可以是周期性的(如单摆)或随机性的(如轮胎在碎石路上的运动)。
甜不辣的做法
材料
白萝卜1条,甜不辣300公克,油豆腐300公克,鱼丸300公克,鸡卷1条,虾皮1杯,盐1/3大匙,糖1大匙,高汤5杯,水5杯,沾酱:1/3杯,味噌1/2杯,糖1/4杯,在来米粉2大匙
做法
(1)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块、鸡卷切斜片;甜不辣、油豆腐、鱼丸洗净备用。
(2)将高汤调入1倍的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加入其余调味料熬煮15分钟即为汤底。
(3)将白萝卜块放入汤中熬煮至筷子可穿透,且看起来为半透明状的程度。
(4)再将其他材料全部放入锅中煮熟。
(5)将所有沾酱材料全部调匀煮开即为甜不辣沾酱。
(6)每种材料各挟取2∼3块放入碗中,淋上沾酱即可。
白萝卜1条,甜不辣300公克,油豆腐300公克,鱼丸300公克,鸡卷1条,虾皮1杯,盐1/3大匙,糖1大匙,高汤5杯,水5杯,沾酱:1/3杯,味噌1/2杯,糖1/4杯,在来米粉2大匙
做法
(1)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块、鸡卷切斜片;甜不辣、油豆腐、鱼丸洗净备用。
(2)将高汤调入1倍的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加入其余调味料熬煮15分钟即为汤底。
(3)将白萝卜块放入汤中熬煮至筷子可穿透,且看起来为半透明状的程度。
(4)再将其他材料全部放入锅中煮熟。
(5)将所有沾酱材料全部调匀煮开即为甜不辣沾酱。
(6)每种材料各挟取2∼3块放入碗中,淋上沾酱即可。
Wednesday, 29 March 2017
毛细现象的资料
毛细现象(capillarity) 在一些线度小到足以与液体弯月面的曲率半径相比较的毛细管中发生的现象。毛细管中整个液体表面都将变得弯曲,液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扩展到整个液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如水因能润湿玻璃而会在细玻璃管中升高;反之,水银却因不能润湿玻璃而在其中下降。究其原因,全在于液体表面张力和曲面内外压强差的作用。
虹吸的发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宋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中,记载了四川盐井中用唧筒把盐水吸到地面。
Tuesday, 28 March 2017
重心的资料
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Monday, 27 March 2017
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
野兔是兔子,家兔也是兔子,但是它们的眼睛却有不同的颜色,前者发黑,而后者却发红。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野兔的体内,有具保护作用的色素存在,特别是黑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呈黑茶色。白色的家兔则由于遗传的变异而完全失去了这种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变得很透明,以至于能清楚的看到里面的毛细血管。也就是说,家兔眼睛的红色是血管中血液的颜色。这种现象不单见于兔类,其它种类的动物之中也有发生,即使是野生的动物,也不例外。鼠类之中的大白鼠和小白鼠,就是由这种遗产的突然变异而产生出来的种类。在我们人类之中,也有这中遗传的变异现象,常称之为“白化病”。兔和鼠的这种变异,产生出来的种类比较稳定,所以形成了单独的种类。
Sunday, 26 March 2017
为什么兔子的耳朵特别长?
兔子的长耳朵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它:它们可以帮助兔子听到微弱的声音(像食肉动物悄悄接近时发出的声音),并确定声音来自何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兔子散热。兔子的耳朵中有许多血管,当耳朵周围的空气流动时,温暖血液的温度就会有所下降。这可以帮助兔子调整其体内的温度。人类是通过出汗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狗通过喘气来散热,兔子则竖起它的耳朵。这样既可以保证安全又可以降温。
指南针是谁发明的?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Saturday, 25 March 2017
U盘的历史
自1998年至2000年,有很多公司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发明了U盘。还有一些不同的公司声称是他们第一个设想了或详细解释了、或制造了、或申请了专利;甚至有的公司声称是自己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这种 U盘。
Trek(英语:Trek 2000 International)是已知的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这种以闪存为介质的USB数据存储器的公司。但是他们所申请的专利并没有详细说明这种全新意义的USB闪存存储器,而只是普遍意义上的数据存储设备。
群联电子潘健成被许多人认为是“U盘之父”。[1][2]2001年台湾群联电子在工研院育成中心地下室生产出全球第一颗USB闪存的系统控制单片机,一时Pen Drive成为U盘的代名词。
中国的朗科科技(英语:Netac Technology)(Netac Technology Co., Ltd.)在1999年声称自己研发的U盘为全球第一款[3]。
来自以色列的M-Systems公司(即现在的闪迪)自1998年起就开始着手研发这种设备。他们于1999年的10月份注册了diskonkey.com的域名,并明确地指出这种全新意义的USB闪存设备正在被研发。2000年,丹·哈克比加盟M-System团队并领导DiskOnKey的开发。由Ziba完成工业设计的产品赢得了2001年的IDEA大奖。M-System在专利描述中严格地为这种新设备做了全面的叙述。
IBM的发明文件RPS8-1999-0201(1999年9月)是目前已知最早精确并完整地描述了USB-FD的文件,但也仅止于USB-FD。M-Systems帮IBM贴牌生产了DiskOnKey,而IBM最早于2000年晚期在北美销售这项产品。[来源请求]
Trek宣称他们是第一个构思并制造拇指碟(ThumbDrive)的公司。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亨因·丹曾说:“当我们在2000年上半年首次推出拇指碟这项产品时,我们相信这小小的设备能够改变全世界顾客存储及交换数据的方式。”、“它的潜力让Trek愿意投入投资并且保护关于它的知识产权。”目前Trek在日本、台湾、韩国、英国、新西兰以及新加坡拥有拇指碟的专利权。[4] 英国法院则推翻Trek的一项英国专利。[5] 虽然如此,U盘的专利拥有权仍然有广大的争议。据海峡时报报导,在当时已有许多其它公司开始销售相似的设备。M-Systems(在那斯达克上市的一家公司)称它们的产品为DiskOnKey以及Diskey。Electec是M-System的进口商,而FE Global是它在新加坡的经销商。Trek控告四家厂商侵犯它的专利,而这四家厂商提出反击,要求废除该无效的专利。[4]
同时Lexar也宣称了自己首创了U盘产品——2000年时他们推出了一款内置USB功能的CompactFlash卡。Lexer也提供一组读卡器及USB连接线,使得用户不需准备另外的USB集线器。
最后新加坡法庭确认了Trek在拇指碟专利的有效性,在海峡时报所刊出的判决文中,认为它是“新奇且有创造性的”。新加坡的最高法庭同时也驳回了四家公司——以色列公司M-Systems、Electec、FE Global Electronics与新加坡公司Ritronics Components——的请求,并且禁止它们继续销售类似的设备。这项判决预期会影响Trek集团目前[何时?]正在英国、日本与台湾进行的法律诉讼。
追溯U盘发展历史,在2000年全球至少有5家企业在销售U盘,包括以色列的M-system、新加坡Track、朗科优盘、鲁文易盘和韩国Flash Driver。
U盘速度会受限于U盘主控性能、双层MLC NAND性能以及所支持的USB协议。USB 2.0理论传输速度480Mbit/S,但受限于传输协议,实际速度不会超过35MByte/S。USB 3.0可以支持更高的传输速度,但受限于主控和MLC闪存性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盘写入速度一般不超过20MB/S。市面上一些高速USB 3.0 U盘,通过使用多通道控制器或SATA转USB控制器,配合更快的NAND芯片等技术,已超越前述的速度限制。
USB 3.0 U盘若插在USB 2.0接口上,只能通过USB 2.0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USB 3.0 U盘采用了更高频率的晶振和更快速度的闪存,即便插在USB 2.0接口上一般也比普通USB 2.0 U盘快。U盘的实际传输速度,与所传输的文件亦有相关,零碎文件需要更长的传输时间。
U盘已经成为某种“流行印象”[6],有点类似iPod的白色耳塞式耳机。
Trek(英语:Trek 2000 International)是已知的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这种以闪存为介质的USB数据存储器的公司。但是他们所申请的专利并没有详细说明这种全新意义的USB闪存存储器,而只是普遍意义上的数据存储设备。
群联电子潘健成被许多人认为是“U盘之父”。[1][2]2001年台湾群联电子在工研院育成中心地下室生产出全球第一颗USB闪存的系统控制单片机,一时Pen Drive成为U盘的代名词。
中国的朗科科技(英语:Netac Technology)(Netac Technology Co., Ltd.)在1999年声称自己研发的U盘为全球第一款[3]。
来自以色列的M-Systems公司(即现在的闪迪)自1998年起就开始着手研发这种设备。他们于1999年的10月份注册了diskonkey.com的域名,并明确地指出这种全新意义的USB闪存设备正在被研发。2000年,丹·哈克比加盟M-System团队并领导DiskOnKey的开发。由Ziba完成工业设计的产品赢得了2001年的IDEA大奖。M-System在专利描述中严格地为这种新设备做了全面的叙述。
IBM的发明文件RPS8-1999-0201(1999年9月)是目前已知最早精确并完整地描述了USB-FD的文件,但也仅止于USB-FD。M-Systems帮IBM贴牌生产了DiskOnKey,而IBM最早于2000年晚期在北美销售这项产品。[来源请求]
Trek宣称他们是第一个构思并制造拇指碟(ThumbDrive)的公司。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亨因·丹曾说:“当我们在2000年上半年首次推出拇指碟这项产品时,我们相信这小小的设备能够改变全世界顾客存储及交换数据的方式。”、“它的潜力让Trek愿意投入投资并且保护关于它的知识产权。”目前Trek在日本、台湾、韩国、英国、新西兰以及新加坡拥有拇指碟的专利权。[4] 英国法院则推翻Trek的一项英国专利。[5] 虽然如此,U盘的专利拥有权仍然有广大的争议。据海峡时报报导,在当时已有许多其它公司开始销售相似的设备。M-Systems(在那斯达克上市的一家公司)称它们的产品为DiskOnKey以及Diskey。Electec是M-System的进口商,而FE Global是它在新加坡的经销商。Trek控告四家厂商侵犯它的专利,而这四家厂商提出反击,要求废除该无效的专利。[4]
同时Lexar也宣称了自己首创了U盘产品——2000年时他们推出了一款内置USB功能的CompactFlash卡。Lexer也提供一组读卡器及USB连接线,使得用户不需准备另外的USB集线器。
最后新加坡法庭确认了Trek在拇指碟专利的有效性,在海峡时报所刊出的判决文中,认为它是“新奇且有创造性的”。新加坡的最高法庭同时也驳回了四家公司——以色列公司M-Systems、Electec、FE Global Electronics与新加坡公司Ritronics Components——的请求,并且禁止它们继续销售类似的设备。这项判决预期会影响Trek集团目前[何时?]正在英国、日本与台湾进行的法律诉讼。
追溯U盘发展历史,在2000年全球至少有5家企业在销售U盘,包括以色列的M-system、新加坡Track、朗科优盘、鲁文易盘和韩国Flash Driver。
U盘速度会受限于U盘主控性能、双层MLC NAND性能以及所支持的USB协议。USB 2.0理论传输速度480Mbit/S,但受限于传输协议,实际速度不会超过35MByte/S。USB 3.0可以支持更高的传输速度,但受限于主控和MLC闪存性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盘写入速度一般不超过20MB/S。市面上一些高速USB 3.0 U盘,通过使用多通道控制器或SATA转USB控制器,配合更快的NAND芯片等技术,已超越前述的速度限制。
USB 3.0 U盘若插在USB 2.0接口上,只能通过USB 2.0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USB 3.0 U盘采用了更高频率的晶振和更快速度的闪存,即便插在USB 2.0接口上一般也比普通USB 2.0 U盘快。U盘的实际传输速度,与所传输的文件亦有相关,零碎文件需要更长的传输时间。
U盘已经成为某种“流行印象”[6],有点类似iPod的白色耳塞式耳机。
Friday, 24 March 2017
世界上第一辆火车的发明者是谁?
1814年,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铁轨上行走的蒸汽机车,正式发明了火车。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世界上第一列火车,这列火车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到了斯托克顿,铁路运输事业从这天开始。
到此时,火车的优越性已充分体现出来了,它速度快、平稳、舒适、安全可靠。随即在英国和美国掀起了一个修筑铁路、建造机车的热潮。仅1832年这1年,美国就修建了17条铁路。蒸汽机车也在这段时间前后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最初斯蒂芬森建造的两对轮子的机车,一直发展到5对,甚至6对轮子。而斯蒂芬森继续作为这个革命性运输工具的发明者和倡导者,解决了火车铁路建筑、桥梁设计、机车和车辆制造的许多问题。他还在国内和国外许多铁路工程中担任顾问。就这样,火车在世界各地很快发展起来了。直到今天,火车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世界上第一列火车,这列火车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到了斯托克顿,铁路运输事业从这天开始。
到此时,火车的优越性已充分体现出来了,它速度快、平稳、舒适、安全可靠。随即在英国和美国掀起了一个修筑铁路、建造机车的热潮。仅1832年这1年,美国就修建了17条铁路。蒸汽机车也在这段时间前后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最初斯蒂芬森建造的两对轮子的机车,一直发展到5对,甚至6对轮子。而斯蒂芬森继续作为这个革命性运输工具的发明者和倡导者,解决了火车铁路建筑、桥梁设计、机车和车辆制造的许多问题。他还在国内和国外许多铁路工程中担任顾问。就这样,火车在世界各地很快发展起来了。直到今天,火车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